首页 > 产教融合 >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致力内涵建设 打造一流高职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致力内涵建设 打造一流高职

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事迹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5-11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坐落于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酒泉,是东起甘肃兰州、西至新疆乌鲁木齐2000多公里辽阔地域高职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2008年,入列“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2010年,跻身该项目骨干高职首批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甘肃省首批试点高校;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2016年,荣膺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学校奖。

一、以利益共享为纽带,创新了办学体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近几年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基于校企合作的动因分析,以利益共享为纽带,围绕重点专业,主动寻求与企业“联姻”,探索构建了“331”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即:以合作发展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框架,构建三级外部组织体系;以“虚拟学院”及其董事会和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为框架,构建三级内部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公室为业务共同体,联接内外。

在此框架下,探索形成了土地入股(如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设备租赁(如与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合资经营(如与兰州昶荣园林温室工程有限公司的合作)、人才供给(如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的合作)、价值推广(如与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品牌植入(如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的合作)等6种校企合作模式,相继组建了金风学院、蓝海学院、大禹学院、庆华学院、西部天地商学院等多个“虚拟学院”,推进了订单式教育,为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和现代学徒制改革,进行了大量前瞻性探索。

二、以地方主导产业为标尺,优化了专业布局

对接产业建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2008年以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借助示范高职项目实施,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适时创办新兴专业,及时改造传统专业,不断优化了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新能源为品牌,以土木、化工、机电、农牧、旅游、经贸为支柱,以学前教育、护理等为补充,各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现设高职专业48个,建成国家骨干高职专业5个,获评“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1个。其中,新能源相关专业已达10个,形成了涵盖风能、太阳能、热能三大领域,包括能源动力、机械制造、电力电子三大板块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

在此基础上,依托下属的酒泉卫生学校、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向中职延伸,依托兰州理工大学酒泉校区及其新能源学院(2013年挂牌)向应用型本科拓展,依托德国德普福应用技术大学、哈勒玛护理专科学校等向国际合作办学迈进,逐步架构起了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的一体化办学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8400余人(其中高职7966人、应用型本科502人),成人在册生6824人,每年可向酒泉乃至东、西部地区输送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4000余人。

三、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推进了课程建设

坚持能力本位,构建了“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简称“231”体系)。“两体”,就是平行构建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三层”,就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解为人文素质模块、能力素质模块、行为素质模块三个横向并列的层面,将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解为基础学习领域、核心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个纵向递进的序列;“一主线”,就是以能力培养贯穿两大课程体系,共同构筑学生的职业生命。通过重构,使能力培养的主题得以凸显,也使素质教育找到了可靠载体和有效实现路径。该项成果已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加强了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按实际、实用、实践原则,认真分解岗位工作流程及知识、能力要素,从基础、核心、拓展三大模块入手,联合行业企业专家优化教学体系,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12门、院级53门,开发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院级16门,出版特色配套教材60余部,主持或参建新能源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使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走到了同类院校前列。

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夯实了办学基础

一方面,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依托示范高职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2.1亿元,在实施图书馆(2万平方米)、胡杨文化广场(4万平方米)、体育场(8000人规模)、体育馆(5200平方米)、素质拓展训练基地(1100余平方米)等重大项目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完成了知行光伏电场(10兆瓦)、图书馆屋顶离网光伏发电项目(0.4兆瓦)、工科实训基地(2万平方米)、农林产教研发中心(占地37亩)、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占地173亩)、烹饪酒店实训中心(3000平方米)等实训基地建设,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2个、实训室(实训车间)93个,实验实训用房近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逾6600万元。

另一方面,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核心,极大地提升了师资水平。贯彻“2242”师资战略(即:2项系统工程——三级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三级教学名师建设工程;2个优先建设——优先建设重点专业师资队伍,优先建设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4级梯队培养——院领导、系主任管理能力和学习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培养,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企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新技术跟踪、转化能力培养;2个重点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技术研发培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持续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高职系列专任教师413人,其中,高级职称119人(正高11人、副高 108 人),占比28.8 %;硕士及以上学位118人,占比28.5%;“双师型”教师282人,占比68.2%。获评“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4个、“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提升了辐射带动能力

依托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中国西部职业教育与发展中心及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广泛开展职教师资与实用新型技术培训,辐射带动西北五省和周边省区职业院校大大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发展力。2009年以来,累计选派相关院校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赴德国研修学习647人次(甘肃213人次、内蒙古112人次、新疆97人次、青海66人次、宁夏31人次、西藏17人次);举办新能源技术、汽车技术、西餐烹饪与服务等各类境内培训班476期,培训7380人次。

依托人才、技术、设施等资源优势,建成了全省高职院校唯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商务本地化创新服务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甘肃省新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甘肃省光电应用行业技术中心、酒泉市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核心园区、酒泉新能源研究院、酒泉市大学生众创空间等一批服务平台,通过科学研究、行业示范、产业扶持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精准扶贫,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依托甘肃省第六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培训或鉴定机构,以企业技术人员培训、退伍军人岗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等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培训,累计培训10000余人次。


辽宁中华职业教育社 版权所有 辽ICP备19010904号-1 辽宁中华职业教育社历史总访问量 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