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工匠精神”教育价值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现在推崇工匠精神,不少人不少时候都从德国、日本等国家去寻求启示。事实上,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历史上无数技艺精湛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世界惊叹的杰作。古代四大发明就是典型的例证。论及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蕴含丰富的工匠精神教育价值。从培育工匠精神的视角探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价值衍生,将拓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新路径,开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新境界,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树立“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对工匠精神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或者是介乎于广义和狭义多个层面或维度进行理解。狭义理解,是“工匠的精神”,而工匠是指工业时代从事手工劳作的工人,而不是全部的职业人。广义理解,是所有职业人对待职业应有的优秀素养,一般认为包括:一是精益求精;二是职业敬畏;三是严谨求真;四是耐心恒信;五是敬业奉献。进一步理解,工匠精神是一种不关注做什么,但关注怎么做的职业表现,是在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精进,对产品的创意和质量的追求。由于产业发展的升级和不断智能化,纯粹的手工劳作人群日益减少,因此当今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倡导,更多的是指所有的职业人群,其培育主要是指精神的濡染,境界的提升,素养的内化,情操的高尚,信念的坚定。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要求
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发展、中国梦实现的主要支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以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转岗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公布为标志,我国加快了由“中国制造”向优质、精品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转变,对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契合时代变迁要求,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培育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是历史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但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存在理念跟进不够、教学内容设计不够、与企业协同培育创新不够等问题。亟待加强制度设计、促进教师重视并提高培养能力、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促进学生重视工匠精神。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工匠精神教育价值
(一)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认知
“四个变”的形成历程。一是嬗变。从传统教育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嬗变;二是渐变。从实用主义教育到职业教育思想的渐变;三是转变。从生计教育到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四是演变。从职业学校教育到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演变。
“三个大”的核心意蕴。一是大教育架构下的职业教育,宗旨、功能、原则均与普通教育存在差别;二是大职业体系下的职业教育,强调“沟通教育与职业”;三是大社会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具有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特点。
“四个视角”的价值审视。一是办学方针视角。确立了“社会化、科学化与平民化”的办学方针,发展职业教育着重在于社会的需要,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依靠科学方法,从职业教育着手解决平民生计问题;二是教学原则视角。坚守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三是教育目的视角。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展职业教育以满足对己谋生的需要,以达到对群服务的功能;四是职业道德视角。遵从了“敬业乐群”“爱国爱民”的职业道德,集正确的个人职业观与良好的服务社会的思想于一身,融教育培养人才与职业技能训练学生的观念于一体。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工匠精神教育的价值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完全可以说“工匠精神”的注解。职业教育有广义和侠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农村职业教育、特种职业教育、职业补习教育等。侠义的职业教育仅指职业学历教育。从侠义的职业教育角度看,其对于“工匠精神”至少有端正目的、强化德育和改进教学三个方面的贡献:
端正目的的价值。1917年,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社成立时,联合48人名教育界、实业界创办人署名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指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934年经中华职业教育社公订:“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职业教育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这一宗旨与李克强总理于2017年9月8日在第三十三个教师节前夕,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时对职业教师要“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要求完全一致。最后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一条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李克强总理于当天讲话中“希望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水平的技能大师带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遍布中国各类型、各领域的企业,深入每一个制造环节和每一道工序,使大中小企业都能生产出精细化产品,成为带动中国制造跃升的重要支撑力量”的提高中国制造水平的要求也基本吻合。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蒋梦麟先生在由黄炎培先生1917年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第一期上发表题为“教育与职业”的论文中指出:“教育是用来解决国家、社会、个人问题的方法,教育不能解决问题,则是教育的失败。文化教育可增人生之价值,促人类之进步,但不授一技之长,不能独立谋生计,职业教育补其不足。故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不可偏废。”可见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是互补的,不可偏废。这与李克强总理要求职业院校的老师 “作为‘工匠之师’,不仅讲解书本知识,同时传授职业技能”的理念完全一致。
强化德育的价值。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黄炎培认为道德分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其中个人道德为私德,公共道德为公德。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办中华职业学校第一任校长顾树森也认为:个人道德在个人职业道德方面,为适应于谋生及发展自己业务上所不可少之道德,其大要为勤勉、绵密、注意、俭约、职业熟练、良心、责任。这些是个人谋生的必要,故称为个人道德。若仅此而已恐偏于利己主义而缺乏利他的观念,故需陶冶其公共道德。其大要为自制、自治、同情、服从、推让、共同一致、牺牲、责任、感情、社会的精神等(《教育与职业》第8期)。顾树森还认为,道德教育不仅在传授知识、说明种种原理,尤在能练习实行,养成其强固之意志。这是道德训练中的行知关系。职教社历来主张行中得真知。对于道德训练来说,“知”仅仅是第一步,知而不行等于不知。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在知的基础上反复行之,使其养成习惯而后成自然。职教社的先辈们在职业教育中的道德训练力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公私道德,其具体办法就是创办学生自治组织的职业市——职业市仿照地方治理组织设市长和立法、司法、行政三部。这样,职教社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吸取欧美的有益经验,把学生自治目的内容拓展为学生道德教育和体现职教社职业教育宗旨的重要措施,使学生在校期间为谋生、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乃至全世界做准备。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十三次教师节考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时的讲话中提出“培育学生修炼匠心、格物致知”,这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以上通过创办职业市,培养学生的公私道德的精神可谓如出一辙——职教社的先辈在职业教育中不但提出了公私道德的理念,还通过创办职业市来“修炼匠心”,通过实践出真知,进而达到“格物致知”。
改进教学的价值。“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是黄炎培先生为职教社和社办学校所设计的社徽、校徽的图像,向社会昭示:职教社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是“手脑并用”,而“双手万能”强调动手即劳动观念和能力的培养;表明社校培养的是既有专业的科学知识又有专业的操作技能。“手脑并用”的办学理念体现了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人生观的要求。黄炎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要有用,而且要使受教者会用,也就是要有动手能力。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学生有动手能力是它的优势所在。除动手之外尚需动脑,即学习与动手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理论指导的劳动者不是新型的劳动者,成为传统的学徒。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不惟着重在‘知’,尤着重在‘能’,在先知觉后知外,还须郑重地补充一句——先能授后能”(《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第140页)。又说:“知矣,而不行;能言矣,而不能行;此为人生绝对羞耻”(《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第395页)。“手脑并用”还有手脑间互相促进的含义。手和脑是人的两个器官,做事和学习是这两个器官的功能。脑把学习的知识存储并通过神经系统来指挥手,而手在动作时把脑的信息化作做事的活动,通过做事来验证脑的信息并把做事中新的信息反馈给脑,以促进或更新脑所存储的信息。所以这是一条充满唯物辩证反应论的认识论精神的论述,也是教育工作规律之一。用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培养优能优知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在为己谋生、为群、为国谋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而出力。这与李克强总理在三十三个教师节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提出的:“要注重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应用水平,使学生动脑动手齐头并进”的精神高度契合。
三、职业院校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行动策略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要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品德内生和技艺外修,实现德技双馨。
(一)强化品德教育
“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属性与特质。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是“德”。对于这种“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诠释。付守永在《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中讲道:工匠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活在当下,强在内心;打工者焦躁、忧郁、惶恐,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内心强大者源自品德铸就的价值力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张斌副司长在2015年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认为,工匠精神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徐耀强2017年5月25日在《红旗文稿》发表的《论工匠精神》一中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姜汉荣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匠心”“匠术”和“匠德”,其中,“匠心”是“基”,“匠术”是“本”,“匠德”是“魂”。[1]许润认为“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各行业的价值观,即“臻于至善,追求卓越”。[2]王晓漪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职业思维、职业道德三者的有机统一。[3]刘增安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4]张娟娟认为,“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5]陶文辉、马桂香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6]尹海燕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李梦卿、任寰认为“工匠精神”具备知行合一、敬业乐业、德艺并举的价值取向。[7]综观学者们的见解,“工匠精神”内蕴之“德”,主要是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职业理念、职业追求、职业操守、职业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如同上善之水的存在形态和智慧,“在方法其方,在圆法其圆”,工匠精神之德性表现亦然,不同的工匠有不同的修德、守德之法则。本研究认为,工匠精神是催生人类文明的尚上心志与行动。工匠的情感常态是心境,是内心深处葆有深厚热情的心境,持续而稳定,是遭遇挫折时维系追求,体验成功时谨慎追求的智慧之力。一般表现为四级递进发展的尚上心理力,一是崇尚美好,这是原动力;二是追求上进,这是行动力;三是完善自我,这是发展力;四是贡献社会,这是价值力。在日常状态下,工匠是一类典型的勤奋生产、创新生利、幸福生活的人群。他们是催生文明进步、彰显文化个性的心智健康与劳作勤奋者。总而言之,工匠精神的培养应坚持修德为重。“大德”心怀“安平天下”之大略,“中德”心怀“治国理政”之雄才,“小德”心怀“和睦齐家”之常情。但“安平天下”“治国理政”“和睦齐家”之大略、雄才和常情寄居于增长智识、研习智术、开悟智性的技艺切磋学习与躬行实践应用中。“体知躬行”为不二法门,“强力而行”为至情常理,“切磋琢磨”为永恒规则。
(二)强化技艺磨炼
工匠必须有技在身,并且是技高一筹之人。功力到、功夫到,皿成则盛。千锤百炼、千辛万苦,都是伟大工匠诞生前的序曲。分析考证工匠精神,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两个事实,一是名人大家铸就工匠精神;二是名企名品彰显工匠精神。就名人大家而言,单嘉玖堪称大国工匠,她在38年里亲手修复故宫博物院古画近两百件,有的作品的修复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戎鹏强堪称大国工匠,他的“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钻镗”操作法破解了高压釜出口偏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毛正石堪称大国工匠,他通过30多年的潜心钻研,成为精雕国际标准的铸造大师,行业技术权威。马荣堪称大国工匠,1997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头像首次独立成为人民币的正面主景,她的人像雕刻作品斩获冠军,版纹间隔线雕刻法被广泛应用。就名企名品而言,更是如此,否则人们不会对德国、日本的产品如此青睐。鉴于此,打造知名企业需从打造品牌产品入手。2016年3月,浙江日报社面向浙江省优秀企业,以“文化导向、科技创新、质量管理、行业地位”四大维度,寻找浙江省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企业,旨在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基于技艺是工匠精神的外在功用的观念,我们在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时,必须坚持把匠艺磨砺作为重要的任务。
(三)强化精神提振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和人才培养的聚焦点。职业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是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的核心应是工匠精神。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德育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中国精神、道德品行、法治知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其主要的目标是把学生培育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应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致力于育人铸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筑牢思想基础。职业院校应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结合工匠精神创新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得到提升。但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不能刻板化、泛众化,要结合院校实际、专业实际,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有效举措。要让学生在打磨器物的过程中倾注情感与温度,习染独特的工匠精神。
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愿景期许
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追求对学生发展的终极关怀,砥砺尚上、筑梦匠心,实现人性旨归。
(一)生态系统
生态乃是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也指环境。这里指实施工匠精神教育的机制。一是赋予职业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很多的时候和地方是领导重视,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其发展不能只是寄望于一时领导的重视。要努力使之成为规律使然的法治之举。二是赋予职业教育应有的文化能量。营造全社会认可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不仅是时代风尚,更是深入国民灵魂的理性景仰。三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让职业教育具有培养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育人功能,而不是劣等教育的代名词。四是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做到职业教育超前产业发展定规划,与企业合作成常态,工学结合成模式,见微知著,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努力探寻。五是整体性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工匠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之重器,家之脊梁,人之楷模,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目标必须倚重工匠。工匠可以不计名利,但社会不可以不考虑工匠的名利。要努力使匠艺人生成为人之景仰的职业。
(二)社会贡献
职业教育要培育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虔诚的工匠精神,要为大国崛起和中国梦实现培育优秀后备工匠人才。一是引力大,数量足。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系统调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招生比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大体相当。不能是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好,另一方面产业用工没有人。二是张力强,质量好。职业教育要确立现代质量意识,设计驱动办学模式改革,产品驱动培养模式改革,技术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综合驱动评价模式改革,建立起常态化、制度性、意识型的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三是服务型,贡献大。要努力实现“双促进”,一方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走完人生征程的最后时刻,回顾一生的教育经历,不因选择职业教育而懊悔,而以选择职业教育而庆幸。另一方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体现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使举办、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为钟情职业教育而感悟战略决策的睿智,体验职责践行的荣光。四是文明质,文化象。职业教育既是人类文明的表征,也是社会文化的形式。文明是文化的内在本质,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具有一元性,以满足需求为尺度,因此中国职业教育要努力具有国际水平;文化具有多元性,以地域、民族为样式,因此中国职业教育要努力彰显中国特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要努力成为中国对世界职业教育文明的贡献。
(三)价值衍生
职业院校重视和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应是应时作秀,而应是自觉使然,要实现价值衍生。一是教育机构可以延展至所有的教育类型。黄炎培强调所有教育都具有职业教育的意蕴。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重视和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使工匠精神成为终身教育的贯通性目的。二是教育对象可以延展至所有教育类型。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培育不应只是聚焦于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是所有职业人才个性发展的需要,准备谋生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增进世界生产力的需要。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规范要求,更是职业人的从业境界和操守。三是教育内容可以延展至所有教育类型。要从人的发展历程全面思考工匠精神教育的资源开发,需要但不限于开发专门读本,更好的策略应是融入所有学段、所有课程的教育内容中,包括幼儿园的启蒙性学习。四是教育方式可以延展至所有教育类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面对面与远程、独立与合作互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促进社会上所有人增长工匠智识,研习工匠智术,开悟工匠智性。
(四)人性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黄大年的“大我”情怀。“我”是人性的居所,“我”的定位与居格彰显人性发展的成熟与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主张在存留“认可自我讲自尊,认可父母讲孝敬,认可兄弟姐妹讲友爱,认可家族讲传承”的“私我”之情的同时,积极弘扬“认可单位爱岗敬业,认可组织忠诚不叛,认可国家热爱不辱,认可民族自豪不傲,认可人类和平共处,认可自然和谐物我”的“公我”之志,成为“公我”为阳、“私我”为暗,“公我”为显、“私我”为隐的和谐之人。“公我”和“私我”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损俱损。工匠人生平凡,但平凡的人生也会波澜壮阔。工匠的人生波澜壮阔,但波澜壮阔的人生也平凡。存私我、弘公我,乃是平凡人生的健康心态与天下情怀。人同此理,人同此愿,勤奋生产以谋生,创新生利做贡献,幸福生活享人生。勤奋生产须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创新生利应在锐意开拓上做功课,幸福生活应在服务社会上做贡献。概而言之,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恢弘人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结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2016,21.
[2]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
[3]许润.浅谈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育[J].科技创业月刊.2017,01.
[4]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
[5]刘增安.以工匠精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6]陶文辉 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02.
[7]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11.
[8]吴忠贤.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国职业教育事业中的历史地位。《中华职业教育社社讯》2016年11月20日第407期,总第506期。
本文作者:谭绍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永松,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人员。
下一篇: 苏华:建设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